网站首页   机构概况   公告公示   环境执法   污染防治   建设项目环评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污染防治
滚动新闻:
 

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定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6-07-13 09:01:46  来源:  作者:

 

 

 

 

 

 

 

定政发〔201646

 

 

定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定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

 

 

各乡镇政府、办事处,各有关部门:

《定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2016年3月31

 

 

 

定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我市水污染防治力度,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全力保障水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和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印发〈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冀发〔201528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努力实现全市水环境安全、水资源清洁、水生态健康。坚持政府市场协同,注重改革创新;坚持严格执法,注重疏堵结合;坚持落实责任,注重激励考核;坚持全民参与,推进节水洁水人人有责,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为建设“蓝天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定州而奋斗。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消除污染严重水体,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市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到2030年,建立法制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水环境现代化管理体系,全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第一阶段目标:到2016年底,沙河灌渠水体保持Ⅲ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孟良河水体达到Ⅴ类水质,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实施建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第二阶段目标:到2020年,沙河灌渠水体保持或优于Ⅲ类水质,提高孟良河水体水质,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建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第三阶段目标:到2030年,进一步提高沙河灌渠、孟良河水体水质,消除建城区黑臭水体,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100%

三、主要工作 

(一)优化发展格局,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1.积极保护生态空间。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2016年底前划定城市蓝线管理范围,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和土地开发利用,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河流管理范围,留足河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岸线保护范围, 2017年底前制定非法挤占河流管理范围退出实施方案,2020年前退出。(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开展孟良河、沙河灌渠、沙河、唐河等河流岸线开发利用规划编制,推进河流岸线开发利用管理。实行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制度。完成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沙河、唐河、孟良河、沙河灌渠河道管理范围划界竖桩任务,完成骨干、主要行洪排沥河道治导线及岸线利用规划。(市水利局、沙河灌区管理处牵头,市发改局、市国土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参与

2.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空间均衡。河流沿岸、燕家佐饮用水水源地补给区,严格控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制革、造纸、焦化、化学纤维制造、石油加工、纺织印染等项目建设,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重大项目原则上布局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并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态保护型旅游业,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2017年底前,根据河北省主体功能区划,细化功能分区,确定我市的产业发展布局,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到2020年全市开发强度控制在11.17%以内。(市发改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工信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部门参与

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把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到2020年,完成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如果超过承载能力,要编制和实施水资源消耗或水污染物排放消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市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部门参与

推进污染企业退出。2016年底前,结合化解过剩产能、节能减排和企业兼并重组,出台建城区现有原料药制造、化工、焦化厂老厂区120万吨焦化项目等污染较重企业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实施方案,明确完成时限,推动污染企业有序退出。实施方案报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备案。(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3.严格产业环境准入。到2017年底前,根据河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我市流域水质目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制定和实施环境准入政策。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加强重点区域和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完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建立新建项目审批与淘汰落后产能、污染减排相结合的机制。(市环保局、市发改局牵头,市工信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参与

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新增产能。产能过剩产业实行新增产能等量替代、涉水主要污染物排放同行业倍量替代。对造纸、焦化、氮肥、石油化工、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倍量替换。(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局等部门参与

4.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依照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结合我市水质改善要求及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分年度的涉水落后产能淘汰方案,于每年12月底前报省工信厅、省环保厅备案。(工信局牵头,发改环保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5.推进产业升级改造。结合实际,推进循环发展和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围绕汽车制造、焦化、钢网、建材、塑料加工、食品加工、化工、制药等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三低一高”转变,突出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信局牵头,发改环保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二)加强源头控制,严控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6.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排放。全面取缔“十小”落后企业。20166月底前,完成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企业排查,制定和实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生产项目取缔实施方案,于2016年底全部取缔。(市环保局、质监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国土局、市安监局、相关乡镇办等部门参与

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全面排查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情况,20166月底前出台全市“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与清洁化改造方案,明确治理目标、任务和期限。(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集中治理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立即对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排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集聚区要列出清单,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工业集聚区内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后,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到2016年底前,全市所有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或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参与

推动工业企业入园进区。新建“十大”重点行业等重污染工业项目必须入园进区。到2016年底前,全面摸底排查园外涉水工业企业,出台园外涉水工业企业入园实施方案,明确园外涉水工业企业入园时间表。确因不具备入园条件需原地保留的涉水工业企业,须明确保留条件,实施尾水深度处理,实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否则一律予以关停。(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经济开发区、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7.提升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水平。制定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全面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提升污水收集能力。扩大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推进新建城区、扩建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污水截留、收集纳管;进一步加强城区支管、毛管等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推进城镇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建设,新建城区、扩建新区、新开发区建设排水管网一律实行雨污分流;加快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于2020年底前实现雨污分流。强化重点乡镇污水管网建设,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应与配套管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到2020年,建城区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环保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一律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排向河流的,执行流域特别排放限值,达到水体功能区划要求(排向孟良河的达到或优于地表Ⅴ类水质标准)。扩大城市污水处理规模,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2016年底前完成凯丹水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中诚水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扩建,出水水质达到特别排放限制要求。强化除氮脱磷处理功能。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2016年底前完成李亲顾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要求,到2019年底,全市所有重点乡镇要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环保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加快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严禁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20163月底前,对全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污泥临时堆存场地,逐一排查登记在册;20166月底前,全部取缔非法污泥存放点。现有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设施,于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达标改造。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到2017年,全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60%;到2020年,全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0%以上。(市住建局牵头,市执法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8.推进农村农业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明确畜禽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范围,合理优化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到2016年底前,依法关闭和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19年底前,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全部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逾期未完成的一律予以取缔。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市农业局牵头,市环保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到20166月底前,制定实施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建设高效清洁农田,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化学农药替代、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控源减排技术,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和沙河灌渠沿线等环境敏感区,要利用现有渠道、沟、塘、窖等,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严禁农田退水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实施灌溉水质监测,严格控制污水灌溉,严禁不达标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灌溉面积综合治理和水量减退任务。到2019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质监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强化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分布在南水北调二级保护区内、孟良河、沙河灌渠、沙河、唐河河流两侧1000米范围内的“傍水”村庄为重点,到20166月底前,制定全市“傍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垃圾处置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农村清洁工程。到2017年底前,完成现有沟渠坑塘垃圾清理工作,彻底消灭“傍水”农村污水、垃圾直排入河乱象。对城镇周边的村庄,优先选择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距城镇较远、居住分散的村庄,加快农村生活供排水、旱厕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相对集中收集,采用适宜方式进行处理。到2020年,486个建制村全部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市住建局、市环保局、相关乡镇办牵头,市委农工委、市水利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三)严格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9.严控取水总量。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全市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规划、高耗水行业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未依法完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其规划及建设项目。(市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等部门参与

强化取用水定额管理。到2016年底前,按照《河北省取用水定额》,严格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审批,如果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要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如果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限制审批新增取水,逐步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对城市再生水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一律改用再生水,取消用水指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到2017年底前,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安装取水计量在线监控。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12亿立方米以内。(市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10.遏制地下水超采。严控地下水超采。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控制深层承压水开采,开采地热水、矿泉水和建设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当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地下水采矿许可。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于2016年底前一律予以关闭。实施土地整治、农业开发、扶贫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以配套打井为条件。到2016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市水利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住建局等部门参与

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编制地下水压采方案,实施全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规划。到2017年,压采地下水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以内;到2020年,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2.79亿立方米以内,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市水利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住建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11.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试点。按照国家要求,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等区域环境状况。石化贮存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新建、改建、扩建加油站地下油罐一律使用双层油罐。到2017年底前,加油站地下油罐全部更新为双层油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所有报废取水井、钻井2016年底前全部实施封井回填。(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执法局、市工信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12.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开展用水效率评估,建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将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到2020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别下降35%3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8立方米(2010年不变价),实现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用水负增长,节水型社会初步建成。(市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农业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抓好工业节水。开展节水诊断、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估,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强工业水循环使用,推进先进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加强高耗水企业废水再生回用。落实节水环保“领跑者”制度。鼓励节水先进企业、工业集聚区用水效率、排污强度等达到更高标准,支持开展清洁生产、节水用水和污染治理等示范。到2020年,电力、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用水达到先进定额标准,全市工业用水总量控制在3028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市工信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加强城镇节水。禁止设计、生产、销售和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公布城镇节水产品目录,公共建筑必须采取节水器具,到2017年底前,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选用节水器具。加快建设生活用水计量设施,推动完成 “一户一表、水表出户”改造。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到2019年,建城区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到2020年,全市城乡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7172万立方米。(市规划局、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水利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有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发展农业节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进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耐旱节水品种、耕作保墒、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农作物节水抗旱等节水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快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广以喷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蔬菜、果品和经济种植区大力推广微滴灌技术,规模化农场、承包大户积极推广喷灌技术。地上水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到2020年,全市大型灌溉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完成省下达的节水灌溉工程任务,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5以上。(市农业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各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13.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促进再生水利用。加快推进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工业生产、城市绿化、街道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苗木灌溉以及生态景观用水等,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和利用,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必须同时建设污水处理和利用设施,到2017年底前,所有通车高速公路服务区必须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和利用设施。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火电、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不得批准其新建取水许可。自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1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积极推动其它新建住房安装建筑中水设施。到2020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等部门参与

14.实施引用南水北调地表水工程。建设完成引用南水北调地表水的水厂建设及以上输水管道,到2016年底前,覆盖范围内的城镇和工业供水实现水源切换。(南水北调办、市规划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发改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15.强化河流水量和生态用水保障。加强河流水量调度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调度工作协调与协商机制。按照“一河一量”原则科学调度水资源,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护河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到2016年底前,以重要控制断面(点位)为关键节点,分区域、分类型、分功能制定基于水质保障和生态保护需求的重点河流生态流量标准;制定实施全市水资源配置方案,对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本地水资源与调入水资源、常规水资源与非常规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市水利局牵头,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南水北调办等部门参与)

(四)保护饮用水源,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16.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到2018年底前,完成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市环保局牵头,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卫计局等部门参与

17.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到2018年底前,完成燕家佐、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规范保护区标志和标识,设置界碑、交通警示牌、宣传牌等。实施水源地隔离、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到2019年底前,对饮用水水源地增加生态隔离防护设施。(市环保局牵头,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国土局、南水北调办、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18.强化饮用水供水全过程监管。卫生局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全市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因地制宜建设供水设施,供水设施的建设与改造要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相协调。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及水厂水质监测和检测,重点落实日供水1000吨或服务人口1万人以上的供水工程水质监测责任。自2018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开城市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市卫计局牵头,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等部门参与

19.做好饮用水水源风险防范。自2016年起,每年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基础调查与评估,将可能影响水源水质安全的风险源全部列入档案,实行“一源一案”,对每个风险源开展隐患排查、整改,编制风险应急方案,建立联防联控应急机制。推广供水水厂应急净化技术,储备应急供水专项物资,配置移动式应急净水设备,加强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市环保局、市规划局牵头,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卫计局等部门参与

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设施建设,实现不同类型多水源联网供水,增强城乡供水水源保障能力。加强备用水源或满足7天供水需求的应急水源建设。到2020年,城镇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市规划局牵头,市卫计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参与

20.保证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农村水源环境监管及综合整治。加强水源周边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综合防治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方案,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安排专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管护,鼓励开展“自建、自省、自用、自管”。采用耕地置换或实物补偿方式,合理补偿受水源地保护及保护区影响的行政村或村户。(市环保局、相关乡镇办牵头,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卫计局等部门参与

推进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对分散式供水进行提升改造,提高供水保障程度;在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农村,建设饮用水水源切换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设施建设,实现供水设施共建共享。(市水利局牵头,市农业局、市卫计局、市规划局、南水北调办、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2017年起,建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数据库,并每两年更新一次。加强农村饮用水供水水质净化及消毒、设备安装及运行管理,通过水源替代、净化处理等方式,统筹解决污染型水源水质改善问题,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卫计局、市规划局等部门参与

(五)保护良好水体,促进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21.加强河流水生态保护。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孟良河、沙河灌渠和唐河生态建设,维护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和水生种植资源保护力度,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到2017年底前,制定实施定州市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市林业局牵头,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促进白洋淀水质改善。2017年起,对孟良河实施总氮、总磷排放控制。到2018年,入淀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水质。(市农业局牵头,市水利局、市环保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六)开展治理攻坚,改善污染严重河流水质。

22.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实施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开展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明确水域纳污能力分年度控制目标。自2016年起,每两年开展一次水功能达标状况评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开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水质及水量现状调查,2016年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管理数据库更新,制定入河排污口优化和规范化建设方案;2017年底前,开展入河排污口优化和规范化建设,并封堵所有非法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加强集中污水处理厂的截留纳管建设,逐步减少直接入河排污口。2016年底前,封堵孟良河、沙河灌渠所有非法设置的排污口。在全市控制单元的水域不得新增排污口(市水利局、沙河灌区管理处牵头,市环保局、市住建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23.全面整治重污染河流。加大重污染河流孟良河的综合整治力度。调查水质状况,制定孟良河综合整治方案,到2016年底,孟良河水质达到V类标准。(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24.消除建城区黑臭水体。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大力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完成城市建城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制定辖区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并将信息录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自2016年起每季度报送工作进展。整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于20163月底前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环境保护厅备案。到2017年底前,建城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市住建局牵头,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相关办事处等单位参与

(七)提升监控力度,切实保障公众环境权益。

25.建立水环境监测预警与响应系统及机制。推进“互联网+环保”,建设“智慧环保”。实施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河流以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基础信息系统、污染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建设,形成流域源控响应数据库。集成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发污染源与断面水质实时响应的综合水环境决策和水质预警信息化响应平台,实现污染物排放管理分析系统和断面达标管理评估系统关键数据分析和综合决策动态发布。到2020年,实现覆盖全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及应急预警响应系统,实现水资源环境信息动态化、污染源和排污口智能化管理。(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水利局、市国土局等部门参与)

26.统筹建设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网。完善环保、水利、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环境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化学物质监测及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到2017年底前,对具备建站条件的饮用水水源地、跨市河流断面建设水质自动站,实现水质实时监控;并实现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省规范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调、信息共享的水生态环境监测网。(市环保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参与

27.加强环境网格化协同监管。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流域上下游各乡镇办、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定期协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到2016年底前,建立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市环保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完善环境监管网络化管理体系。自2016年起,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到2017年,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和宣教等能力建设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按照分级保障原则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运行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开展环境监管人员培训,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具备条件的乡镇办以及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于2018年年底前配置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相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全面推进河长制。建立入河排污口、河段、重点监控断面全覆盖的市、镇(乡、办)、村三级“河(段)长制”管理体系。河(段)长由河流(段)所属行政辖区政府主管领导担任,负责牵头组织开展河道水质和污染源现状调查、监督发现各类污染水环境行为并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处理,确保完成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河(段)长名单及职责通过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市环保局牵头,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市国土局、有关乡镇办等单位参与

28.提高环境风险应急和防控能力。定期评估沿河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环境和健康风险,落实防控措施。按国家公布的优先控制化学品目录,评估现有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到2017年底前,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或替代。(市环保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卫计局、市安监局、市公安局等部门参与

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在水源地、跨行政区域等敏感水域建设应急防控工程,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重点提升地表水污染及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和处置救援能力,构建环境事件应急信息及物资共享机制,并定期开展应急处置能力评估。(市环保局牵头,市安监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卫计局等部门参与

29.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逐一排查企事业单位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污情况。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装置、数据质控或远程执法抽查系统,并与环境保护及污水处理主管部门联网;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重点监控企业及所有污水直排企事业单位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利用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排查重点污染企业排污管道,防止偷排漏排。(市环保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等部门参与

所有排污单位应采取措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对超标或超排放总量的污染单位依法限产限排或责令停产整治,并及时通报超标排污企业的名单、超标排污时间等信息,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排污单位依法责令停业、关闭,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依法追究其连带责任。(市环保局牵头,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等部门参与

按照完善国家督导、省级巡查、市级检查的环境监督执法机制要求,强化环保、公安、监察等部门和单位协作,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规定。(市环保局牵头,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检察院、市法院等部门参与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矿井等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严格落实赔偿制度。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越权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久试不验等违法违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市环保局牵头,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检察院、市法院等部门参与)

(八)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

30.实施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根据上级要求,自2017年起,我市沙河、唐河、沙河灌渠、孟良河等流域内所有企业一律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或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没有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中没有水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的,一律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行业标准中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比《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中相应控制因子宽松的,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市质监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参与

31.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纳入污染物统计调查范围。落实国家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参与

32.落实排水排污许可制度。纳入范围的排水户应按照有关规定实施排水行为。城镇排水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排水户要按照要求申请排水许可证,将符合标准的污水排入城镇排水设施,禁止无证排水或不按许可规定排水。加强日常监管,杜绝超标废水进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市住建局牵头,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实行达标排污许可制度。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到2016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纳入发证范围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构建全市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参与

(九)突出市场主体,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33.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国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现有企业排污权初始分配,适时在涉水重点行业开征排污权使用费,其他行业逐步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继续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管理体系,建立排污权储备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省、市两级交易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排污权出让收入的收缴与管理,优化出让收入使用与支出。建立规范的排污权交易平台,制定排污权交易网络竞价程序和规范,逐步实现网上交易。开展环保金融创新,推动排污权质押贷款和租赁,拓展绿色信贷载体。(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等部门参与)

34.理顺价格税费。加快水价改革。深入推进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改革,对洗车、洗浴、游泳池、泳乐场等高耗水项目按特种行业水价执行。特种行业价格按城市供水非居民用水价格的510倍制定。扩大工业用水差别水价实施范围,将实现差别水价的范围扩大到所有行业的淘汰类和限制类生产装备用水,适当提高加价标准。稳步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推行节奖超罚的农业水价模式。制定鼓励使用非常规水价格政策。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自2016年起逐步开展建制镇阶梯水价改革试点;到2020年底前,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市发改局、市物价局牵头,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参与

完善收费政策。城镇污水处理费按“合理盈利”原则,制定征收标准;稳步提高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做到应收尽收。在污水处理收费中,明确所包含的污泥处理费用,为市场化建设和运营污泥处理设施提供政策依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污泥处置领域,实现污泥处置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奖优罚劣,建立企业主动治污减排的长效机制。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地表水,地下水超采区应高于非超采区。到2017年底前,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修订我市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征收的相关政策和标准。(市发改局、市财政局牵头,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参与

落实税收政策。依法落实国家关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市国税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等部门参与

35.落实完善信贷政策。推行绿色信贷,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重点支持循环经济、污水处理、水资源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环境保护部门与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要加强协作联动,自2016年起,分级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实行“绿牌、蓝牌、黄牌、红牌”信用等级公布制度,严格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对于达到“绿牌”、“蓝牌”信用等级要求的企业,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项目立项、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中给予支持;对于因超标、超总量等原因实施“黄牌”警示的企业,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严格贷款条件;对于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列入环保违法“黑名单”,一律停业、关闭。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工信局、人行定州支行、市银监办等单位参与

36.完善补偿赔偿机制。深化流域生态补偿。按照流域水质控制任务,严格执行河北省河流跨界断面流域补偿制度。执行河流跨界断面水质、水量双控制的上下游奖励和惩罚机制。(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参与

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对涉重金属和石油化工等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企业,近3年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企业,实施责任保险。加大对未承保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罚力度。建立和完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及时启动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确保赔偿补偿资金及时到位。(市金融办牵头,市环保局参与

37.多元化筹集治理资金。按照事权和财权对等的原则,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水环境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河道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应急清污等领域。对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运行费用分级予以必要保障。深化“以奖促防”、“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资金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先支持纳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项目。(市财政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参与

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设立融资担保基金,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质押融资担保,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环境保护投入。(人行定州支行、市发改局、市财政局牵头,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银监办等部门参与

(十)强化技术攻关,提高科技产业支撑水平。

38.强化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水生态环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监控预警、水处理工艺技术装备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和交流。结合我市实际,选择典型河段,进行河流生态治理研究。(市科技局牵头,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部门参与

39.引进水环境技术。加强优先控制单元及重点控制区域节水减污技术推广;推广工业用水循环技术和节水型生产工艺;推广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引进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推广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技术。引进资金投入少、治理效果好、运营维护成本低的治理技术与设备。(市环保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参与

40.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服务业。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对涉及环保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全面梳理,废止妨碍形成我市统一环保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制定符合我市情况的环保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等领域招投标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推进先进适用的节水、治污、修复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发展。(市发改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参与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利用水治理巨大市场需求,带动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加大节水减污技术推广与研发力度。在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水生态修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鼓励骨干企业牵头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联盟,优先安排其承担节能环保产业与资源环境技术研究应用重大专项项目。鼓励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园区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增链项目,构建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链条,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市发改局、市环保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参与

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明确监管部门、排污企业和环保服务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完善风险分担、履约保障等机制。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运营维护的环保服务总承包模式、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PPP)模式等。以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河道治理和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有序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环境保护规划、环境监测运行、资源环境评估、环境质量信息收集分析、环境保护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市发改局、市财政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等部门参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市长任组长,有关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乡镇(办)行政正职和发改局、科技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局、工信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商务局、卫计局、财政局、国资办、质监局、安监局、南水北调办、公安局、规划局、法制办、金融办、沙河灌区管理处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局,制定考核评估办法并开展考核,指导、协调各相关单位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及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的工作、目标任务的督导落实,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研判、会商和协调处置,以及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高度重视。各乡镇办和相关单位要严格落实上级要求,于 20164月底前,制定相关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方案,逐年确定工作任务和年度目标,逐项分解落实,明确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管,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制定的实施方案要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向社会公开。

企事业单位要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加强节水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国控、省控企业要以身作则,互相监督治污成效,共同承担治污责任。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环保自律机制。各行业协会要加强指导和服务,大力推进企业节水减污对标活动。

(三)强化督导。市环保局、督查局将定期对各单位水污染防治计划实施情况、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市政府与各相关单位和乡镇(办)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切实做到“一岗双责”。乡镇办党委和政府对本地水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予以终身追究。建立水污染防治行动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市环保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直相关部门参与

水污染防治责任和工作落实情况考核结果经市政府审定后,并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对于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约谈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水环境事故,以及干预、伪造监测数据或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终身追究责任,受到责任追究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取消当年年度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至少一年内不得安排职务,至少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受到降职处理的,至少两年内不得提升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市委组织部牵头,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四)强化社会监督,推进全民参与。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及水质目标达标情况等因素,自2016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布全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改善率,以及全市水质不达标水体名单。(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卫计局、市林业局等部门参与

企事业单位主动公开环境信息。2016年起,所有国、省控重点监控范围的企业要在显著位置设立环保信息显示屏,向社会全面公布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发布工业园区集聚区(工业集聚区)环境保护指数、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环境友好指数等信息。(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经济开发区、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参与

鼓励社会监督。为公众、社会组织提供水污染防治法规培训和咨询,邀请其全过程参与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点水污染事件调查,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健全举报制度,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鼓励群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一经查实,给予举报人奖励。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充分发挥环保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行环保公益诉讼。(市环保局牵头,市委宣传部、报社、电视台等部门参与)

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加强宣传教育,把水资源、水环境环保和水情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认识。依托中小学节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环境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支持民间环保机构、环保志愿者开展活动。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开展环保社区、学校、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推动节约用水,鼓励购买使用节水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市环保局牵头,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参与

 

 

 

 

 

 

 

 

 

 

 

 

 

 

 

 

 

 

 

 

                                                              .                                     

 定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3月31印发

 

 
   
 
 
Copyright © dingzhou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定州生态环境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1401910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冀新网备1320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