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机构概况   公告公示   环境执法   污染防治   建设项目环评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滚动新闻:
 

第五章环境名词解释

时间:2018-10-10 09:44:11  来源:  作者:

第五章环境名词解释 第一节环境基础名词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2)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也叫环境基质,通常是指大气、水、声、振动、生物、土壤、放射性、电磁等。 (3)自然保护区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的规定,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4)排放、倾倒、处置 排放,是指通过倾倒、燃烧释放等手段,将污染物(废物、颗粒物、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扩散、放置、排出到环境中的行为。 倾倒,是指通过船舶、航空器、平台或者其他载运工具,向土地、水体、大气倾卸危险废物的行为。 处置,是指已焚烧、填埋或者其他改变危险废物属性的方式处理危险废物或者将其置于特定场所或者设施并不再取回的行为。 (5)扬散、流失、渗漏 扬散,是指挥发性物质或粉尘等飞扬散发于空气中。 流失,是指物质和物料等散失掉或被风、水带走。 渗漏,是指液体向下渗透或向上溢入。 (6)污染物 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物质;或者进入环境后使得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物质。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该规定列举了主要污染物的种类。 (7)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中有机物污染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越严重。化学需氧量值很高时,水体就会发黑、发臭。 (8)源强 源强,是指污染源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废气、废水污染物直接排入外环境或经治理后排入外环境的数量。通常包括废气或废水污染源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不包括事故排放。 (9)VOC VOC,是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英文缩写。 普通意义上的VOC就是指挥发性有机物,但是环保意义上的定义是指活泼的一类挥发性有机物,即会产生危害的那一类挥发性有机物。 (10)氨氮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铵离子形式存在的氮,主要来源于化学化工等行业的工业废水、城镇生活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氨氮污染可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当氨氮值过高时,会产生一种亚硝酸盐的中间物质,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1)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是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氮氧化物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常态下都呈气态,氮氧化物主要是煤炭、汽油、柴油等燃烧时生成的。火力发电、水泥制造和我们日常使用的机动车都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会使人致病,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同时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 (12)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主要是煤炭燃烧、矿石冶炼等过程中产生的。火力发电、焦化、有色金属治炼等行业都是二氧化硫产生的主要行业。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能使人致病,形成的酸雨会破坏植被、土壤、水体及文物建筑等。 (13)颗粒物 颗粒物,又称尘。大气中固体或液体颗粒物状物质。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氮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 (14)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15)危险废物 根据《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对危险废物的定义是: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特性,以及不排除具有以上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16)医疗废物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17)危险化学品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18)有害性物质 有害性物质,是指在其生产、使用或处置的任何阶段,都具有会对人、其他生物或环境带来潜在危害特性的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或清洁、消毒、设施运作、害虫防治、化验过程中使用到的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机器润滑油、化学试剂等,都属于有害性物质。 (19)污染源 污染源,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或装置等,如甲醇罐、热电站排气筒、硫回收装置等。 (20)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指因自然的或人为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是由于人为的因素,使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21)环境应急 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境应急是指针对可能或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22)突发环境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23)重污染天气预警 重污染天气预警,是指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向社会发出的防护提示及所采取的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根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6年修订),预警分为四个等级: (一)蓝色预警(四级):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24小时均值下同)>200将持续1天,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 (二)黄色预警(三级):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 (三)橙色预警(二级):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200将持续3天,且出现日均值>300时。 (四)红色预警(一级):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200将持续4天及以上,且日均值>300将持续2天及以上时;或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达到500及以上,且将持续1天及以上时。 (24)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目标,是指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环境敏感区及需要特殊保护的对象。 (25)环境敏感区 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第三条的规定,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26)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7)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上述文件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28)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是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包括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 (29)检测 检测,是指用指定的方法检验测试某种物体指定的技术性能指标,适用于各种行业范畴的质量评定,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食品、化学、环境、机械、机器等等。 (30)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连续的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成份、浓度等,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的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法律依据。 (31)环境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新型传感技术等新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因系统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系统在环境领域分为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等。 (32)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又称环境自动监控设施、环境自动监测设备,分为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水污染源监测系统、核辐射与电离监测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河流断面检测系统等。环境自动监控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环保部门对排污企业的监督效率,从而确保排污企业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 (33)三同时 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环保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是我国早期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它来自70年代初期防治污染工作的实践。 (34)事故排放 事故排放,是指设备损坏、操作失误等引起的泄露、火灾、爆炸等情况下污染物的排放。 (35)暗管 暗管,是指通过隐蔽的方式达到规避监管目的而设置的排污管道,包括埋入地下的水泥管、瓷管、塑料管等,以及地上的临时排污管道。 (36)渗坑、渗井 渗坑,是指能够排放、输送、储存废水的天然或人工的无防渗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达到一定深度的渗坑,被称作渗井。
 
   
 
 
Copyright © dingzhou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定州生态环境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1401910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冀新网备132014004